土豪不会告诉你的秘密:“上海N”车牌下的哭血史(上)
时隔许久再次见到陈先生,来接我的已经不再是他的司机了。 陈北站在车旁,对我微笑。 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他的车。 这并不是他自用的7字头宝马,而是他原本放在公司里正常办公使用的奔驰A6——而且,这辆车的车牌,不亚于6岁了,似乎是从“上海N”开始的。
据北京市车管所公开信息,“上海N”路段自2012年底起已进入号码资源池并向社会公开。
“记者确实是记者。” 当被问及为何换车牌时,陈先生直言不讳地笑道:“你猜对了,这辆车的合法车主已经不是我了。而且,这辆车已经来回换过两次车号了。”
陈先生是一名商业地产开发商,最初是一名钢铁贸易商。 如果单从“汽车保有量”这个维度来看,2010年的“鼎盛时期”,他总共拥有4辆私人公司给家人的汽车。 豪华车。 但现在,陈先生已经到了,或者陆续卖掉了自己的所有汽车(抵押车因现金流问题终于过户了)。 从“拥有量”来看,陈先生已经是“无车一族”。
出于好奇,我还观察了一些水产品生产企业聚集的市场。 龙年期间,我沿着南京高速一路前往石城(上海木材包装商祖籍)、政和(胶合板商)、周宁(钢铁商)、福安(汽车商)。 如果我不是太紧张的话,就不会是陈先生那辆写着“上海N”的旧车了。
只是土豪的“上海N”秘密不同而已。
“变脸”车牌前传之一:资金链告急
陈先生手中的车牌第一次“变脸”发生在2012年下半年,但缘由却要从三年前说起。
当时,陈先生参与了城外某市级城市的一个房地产项目。 2012年春天,物业管理远未封顶本地典当行车抵贷,但开发抵押贷款已告用完。 老板的资金链断裂,他拥有的唯一的宝贵农田被超额抵押给了金融机构。
正在寻找该项目的接受者? 施工分包商、材料供应商还有大量“预付款”需要前期还清; 基金头寸调整、拿地开绿灯所付出的“公关”成本和资金成本无法转移; 经济上行骤然结束,房漏雨雨连绵:地级市因自身政府平台债务被列入部分金融机构内部“黑名单”,导致其整体房地产市值贬值被市场认为泡沫过多。
建不了楼就拿不到生产证,拿不到生产证就拿不到后续的经营抵押来延续资金链。 在那些夜夜喝酒时许诺要尽力而为的金融界、地产界“兄弟”每隔几天告诉他们“无能为力”后,陈先生接受了现实:作为小股东,他参与了这个房地产项目。 投入的几千万可能已经变成了工程成本,白白浪费了。
超市如战场,损失几千万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 更糟糕的是:这几千万从哪里来?
用陈先生的话说,他自己的资金“已经死了一半了”。 如上所述,陈先生一直都是以钢材贸易起家的。 2010年,一个已经能进军房地产行业的钢贸商需要几千万。 仓单质押货物的模式有很多种——银行的门是敞开的。
虽然是临时岗位派遣,但“打了几个电话,第二天账上就几千万了,连收据都不需要提前打。” 陈先生讲述了2010年他的行业和生意,以及他的生意团伙的信用状况。
从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其实是一个界面。 涉足房地产和钢贸两个领域的陈先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整体资金收紧的杀伤力:金融机构需要收缩敞口,抵押品价值重估,抵押贷款利率大幅上升,贷款综合成本持续上升,新增不再可能,贷款续贷越来越困难。 即使是信托渠道,也因开发商的“拿地成本”、“现金流”等多项指标受到严格控制,其项目不被追捧。 民间借贷其实很活跃,但资金价格却在上涨。
说到归还,陈先生最头疼的问题是:如果投资房地产项目的几千万不能归还,就意味着通过钢贸平台从多家建行获得的抵押贷款也无法偿还。 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不断“抽水”,陈先生第一次认识到“短期贷款与长期使用期限错配”、“个人贷款资金挪用”会带来灾难。
从昨天的灾难来看,钢贸商“跑路、自杀等恶性事件屡屡爆发,突然到来的农行起诉、法院判决、执行等程序一直持续至今”。 媒体如此报道,统计显示:数百名钢商被通缉、拘留。
“变脸”车牌前传第二部:令人咋舌的还款
关不掉的宝马导航播音声总是时不时地传来,打断CD里柔和的轻音乐——车内的气氛有点像回忆陈先生经过千万次的状态。投资失败:就是讲别人的故事,但是讲到个别情节的时候,音量就会突然变大。
其在第一建行的房产抵押已到期,陈先生仍有能力调整头寸偿还本息。 虽然建行因风控审核为陈先生续贷,但由于房贷利率变化,续贷资金有限。 打20%折扣。
他在建行的第二笔“市场担保+商户互保”纯信用抵押贷款到期。 陈先生不愁生息,却开始为偿还本金而苦苦挣扎。 他通过民间借贷“过桥”,积累了少量资金。 还款方面,建行放贷后,我已经做好了还贷的充分准备,但由于其中两家互保商户无力还款,所以还是拖到了整批房贷“逾期”。 又一笔债务。
当第三笔建行房贷即将按季计息时,陈先生已经到了准备花几十万的地步。 但为了不让自己的信用记录被“黑”,让自己以后无法理财、做生意,他想了一夜之后,又把手伸向高利贷,然后开始“砍掉”自己的动产——卖掉他的第一辆车。
这一天,陈先生说,他从脖子上摘下自己最好的表带,把家里所有的软货都放在一起交给了陈太太。 他表达了一个意思:让妻子把那些东西带回老家,“藏起来”,让他也找不到。 当时已经欠下私人债务的陈先生,预计自己将来会被追债,夺走自己的财产。 他告诉妻子,即使有一天他来找那些东西,他也会要求她不要给他。 因为他们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儿子。
“上海N”第一秘密:资产转移
整个2012年下半年,特别是每次保监局会议结束后,我经常接到采访认识的钢商的咨询电话或邮件,其中就包括陈先生。 几乎所有人都要问的一个问题是:建行(保监会)这边的新政策松了吗?
这就是他们的“游戏”心态:期待6月20日、期待9月20日、期待9月20日、期待12月20日。那段日子是一批批同行的“生死线”:金融企业每月还款将面临季度利息困难,也就是说,每逾越一条线,就会有大量房贷陷入建行的“逾期”,或者“以下类别”。 每一个个体钢贸商都会期望自己是“落后者”,让这些“上层”给建行财报施压,给监管施压,于是整个新房贷政策将被扭转的“游戏”,或者至少放松了。 如果“落后”,可以重新获得足够的建行抵押贷款——“洞”有多大,补多少(钢贸商通常把“资金缺口”称为“洞”)。
抱着这样的态度,陈先生熬过了9月20日,个人贷款的寒冬还很长。 他猜到了结局:银行业已定。 即使目前面临化解风险的压力,也不可能让钢贸杠杆再次上行。
意识到这一点,陈先生突然就不怕自己的信用报告会被“黑”了——因为信用报告的逻辑有时就是对一个“群体”的风险做出判断。 那些持有身份证以“3522”开头的工贸团(来自广东梅州),用陈先生的话说,“最后可能都被‘烧灰’在一起了”。
于是,陈先生就想到了手中剩下的那辆车。 面对长期无法偿还的金融机构和私人债务,“反正我的(资产)以后就不是我的(资产)了——除非变成‘非我的’”。 陈先生说了一句“绕口令”,暗示资产转移。
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他需要一个可靠的“掌门人”,能够以“还车欠债”为借口,将车转让给对方,实际上又能够将车留作己用。 等事件过去后,对方就可以还车了。 免费转回。 陈先生最终选择了一个他信任的早期商业伙伴。
土豪不会告诉你的秘密:“上海N”车牌下的哭血史(下)
当你在大街上看到土豪开车经过时,不要忙着羡慕嫉妒恨。 大规模注资突然停止后的这三年里,这些原本“造土豪”的行业以不正常的速度——比如卖钢铁、采矿、炒房、做市场(材料、水产品) 、服装等),严冬。 在看到土豪个人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项目之前,不要为这些资产鼓掌; 在看到融资杠杆的风险之前,不要为眼前的利润喝彩。
一切神马皆可能是浮云。 就像《开心财经》(一)(以下简称“第一部”)中房地产开发商、钢铁贸易商陈先生驾驶的“上海N”牌宝马车本地典当行车抵贷,显然是名下的资产。其他人,下一集会提到。 皮革经销商黄先生拥有的“上海N”豪华轿车已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融资。 当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告诉你“这栋豪宅和旁边的豪宅都是我的”时,你不妨去房地产交易中心拿一份生产报告。 可以确定的是:这项资产的第一债务人是中国农业银行。 “其他手令”交给了张三和李四。
1936年的河西,2036年的河东。“贪婪”和“恐惧”是双胞胎。
在经济快速回升时期,融资可以“养胆”,到处赚钱。 当时骄傲的土豪没有一个是经济学家。 他们如何能在夜以继日的歌舞升平之后研究新币新政,然后在合适的时机“逃顶”呢? 另外,他们一般都是在“玩”短线和长线投资,比如上一集陈老师的故事,说停又怎么能停呢?
“我宁愿在奥迪里哭”不仅仅是一句讽刺。 有时候,奔驰车里的那种人真的很想哭——至少,陈先生和黄先生有过这样的狐臭。
“沪N”车牌的秘密:资产转移
上一集,房地产开发商、钢铁贸易商陈先生,在2012年底资金链彻底断裂后,面对金融机构和民间早已无法偿还的债务,他选择转让以“偿还汽车债务”为借口,取得了其汽车的所有权。 交给他信任的“好伙伴”来实际进行资产转移。 这也是为什么这辆车龄不少于6年的车辆的车牌看起来像是新的——以“上海N”开头。
仅仅靠保下一辆车是无法维持未来的生计的。 想做点正常的工贸生意赚钱吗? 行业形势岌岌可危,陈先生本人如期建行房贷出现坏账,进入交通银行征信“黑名单”,这让他难以维持一些简单的生意。
“现在出去,不管做什么生意,都不能说自己是这三类人:广州人、鄂尔多斯人、宁德人。” 陈先生是这么告诉我的。 不幸的是,他就属于这一类。
这时,陈先生开始盘算:既然自己的名字已不复存在,但他在商业领域的能力还在,而且他知道“规矩”,为什么不找一个“头”来一起做生意呢? 既然车辆资产已经转让,为什么不干脆什么都不做,把之前投入的、难以变现的公司剩余股权同时转让呢?
人在落魄落魄的时候,很容易看出什么叫“叛徒”、“同学”。 潮州人,二是进入房地产产业链的生意(所以他是陈先生较早的生意伙伴)。 今后,无论是开展陈先生当年搬家的业务,还是“还债还车、还股”,都将比较困难。 方便的。
陈先生最后做出了决定:就是他了。
“上海N”车牌的秘密:选择车主还债
接下来的故事并不一帆风顺。
“抓住火”——先生。 陈先生告诉我,当他看到建行深圳分行一位风控负责人发来的一条行业协会的消息后,他的脑海里闪过这四个字。 此时,距陈先生作出上述资产安排已过去半年左右,他早已以“好兄弟”的名义成为公司的“市场经理”。
消息称,一些从事大规模“利抵不良(房贷)”的建行更加注重资产保值,也意识到房贷商户的资产转移问题。 一些建行已经尝试与司法部门探讨立案追诉“资产来源不明罪”的可能性。
陈先生心里不安起来。 第一,他担心如果“资产来源不明罪”真的能够查处,惩罚的对象就是他无辜的“好兄弟”,那他岂不是会伤害自己最好的同学? 其次,他转让的这些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本来就处于“暗处”。 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拥有那些资产,但他每天开的车都在“亮处”。 看车牌。 如果两样东西都转移到一个人身上,岂不是“这里没钱了”,给了债主白白跟藤的线索?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怎么回事”。 为了避免债务注销,资产转移绝对是一项技术任务:除了将好资产与“黑”名隔离之外,还需要将“明”的资产与“暗处”的资产分开。
这正是陈先生接下来要做的,在“亮处”再次调转车子。 而这次应该转给谁呢? 陈先生的思路开始变得直白起来:既然建行正在严查,还车确实是欠费。 陈先生主动在自己的众多债权人中选择了自己最不忍心欠钱的一位,决定将车过户给他。
由于他是真正的债权人,一年多前欠钱时财付通汇款的所有“证据”和收据也都在,陈先生就放心多了; 至今仍被陈先生使用。
“沪N”车牌秘密下的反思:建行资产保全赢不了
对于像陈先生这样“主动选择业主还债”的行为,我事后咨询了律师同事。 事实上,当自然人和建行都是实际债权人时,首先要检查的是建行的债务是否具有优先权(如抵押权)。 在陈先生的案例中,将汽车分配作为还款资产,债务确实不分先后顺序和大小,但都应该等额、按比例偿还,而不是陈先生自己的选择。
这里留下的问题是,虽然陈先生的抵押贷款已经陷入了糟糕的境地,但建行的资产保全部门怎么可能如此肤浅,知道债权人有哪些资产可供偿还;建行的资产保全部门怎么可能如此肤浅,知道债权人有哪些资产可供还款? 资产还需要经过复杂的法律程序,怎么可能跑得过私人债权人呢?
不仅在北京,我做了贷款调查,走访了江浙不少地方,这样的问题不断出现。 在广州,不少经验丰富的债权人因时差而逃债,民间甚至还流传着“逃债秘诀”。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小插曲是,最近一位同样出现资金链问题的建行房贷客户向我求助,想通过我联系上海交通银行的相关部门。 他的抵押贷款还款也已逾期。 抵押模式为房产抵押,价值1000万的房产优惠30%即700万。 随着近期当地房产价格的波动,这位房贷客户比交通银行还着急。 一是他担心如果交通银行不及时处理,楼价真的会上涨; 将300万元以上房产残值套现(抵押协议规定房产不能再次抵押)。
然而,事情的复杂性在于:首先,由于逾期期限远不足90天,交通银行并不愿意为了面子而将这笔房贷归为“后三类”报告内容及分行绩效评价。 暂时不谈后期处理; 其次,分行经理正在为这位客户做思想工作,要求他回到私人过桥基金续贷,并配合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以便上级分行批准新的抵押贷款。 除此之外,没什么好说的。
“按照正常程序,确实很难变质。” 顾客责怪我。 眼下他只能承受楼市波动的市场风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各种融资不断付息,却始终没能拿到那价值300万多的“久旱甘露”。
土豪不会告诉你的秘密:“上海N”车牌下的哭血史(下)
很多时候,我在同学圈里看到土豪开着几年前的豪车,但车号以“上海N”开头(这个号码从2012年底开始向社会公开)——老车有了新的,这里总有一个故事。
在《“上海N”牌照下的血泪史》前两期中,陈先生因负债累累而换牌,选择转移资产、选择业主还款。 来自温州的皮革商人黄先生有自己的感伤。
同质现象背后往往存在某种模式。 陈先生和黄先生的遭遇与过度融资有关。 他们都挪用了借助主营业务申请的建行融资,投资于房贷以外的领域:陈先生投资房地产开发,黄先生投资私人高利贷。
当我和一位资深银行家谈论“上海N”的故事时,他说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劳伦斯诅咒”。
“你有没有发现,你观察到的这些人,在换了‘上海N’牌照之前,基本上都是‘上海J’和‘上海K’?” “沪J”、“沪K”牌照大多发放于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正是大笔资金注入下的金融过热、融资狂潮时期。 到2012年底拿到“上海N”牌照的时候,也不过3年左右,相当于盖一栋楼的时间。
“劳伦斯诅咒”认为,当摩天大楼封顶的时候,就是经济衰退的时候。
黄先生的《上海N》:到车时“过桥”
与陈先生的故事类似,皮革经销商黄先生的旧车上也挂着新的“上海N”牌照。 然而,陈某为了转移资产,总是主动将自己的车辆转让给他人,而黄老板在接到私人债权人的电话“威胁”后就忍无可忍。
这个“威胁”电话,让黄老板担心自己的“十瓶九盖”资金链接不会顺利。
当时,皮革工贸收入空间缩小,原籍广东的黄先生也挪用建行个人贷款参与民间“加息”。 我借了一笔高利贷来扭亏为盈。 在种种激励下,黄老板的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
然而,拥有灵活的商人天赋的黄先生并不想放弃。 研究完金融新政策后,他将自己包装成“中小企业”,利用建行个人贷款结构调整新政策,拓展大中小微客户新政策。 黄先生拿着你订的报告,准备给自己办理一些新的抵押贷款。
而他的私人债权人肯定也知道这一点,不愿意付出机会成本,花一个月的时间等待黄老板待加的新人,所以他们声称,如果黄老板不及时偿还债务,他就会去联系这些建行,甩掉黄先生的“家财”。
就这样,原本对融资抱有希望的黄老板选择了还债并“封存”,而他能动用的资产就是他那辆车龄两年、市价超过120万的豪车。 因为觉得新的增长可期,黄老板选择不卖车,而是暂时用车换了“过桥”基金,事后再赎回车。
接受这些业务的机构有很多:当铺、一些民间“资产管理公司”或“担保公司”(实际经营高利贷),甚至还有一些实际做资金平台业务的二手车商。 近五年来,市场信用风险较高,不少民间机构不愿接受抵押/质押汽车抵押贷款,而是要求汽车先过户再放贷。
给谁? 通常对方公司会指定一个自然人,汽车会在这个人的名下; 二手车经销商有时会将汽车转让给自己的资助者(或者不登记而是抵押给车主,以便车主可以驾驶)。 黄先生这边,债务人转让汽车所有权后,通常汽车会被保留,无法驾驶。 好在黄老板在世上人脉颇多,而且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系也不错,所以才能够不押车。
至于这辆车“当”回来多少钱,黄老板还是不肯告诉我。 据其下属称,该车根据当时的行驶里程和车况有一个评估价,但黄先生只“看重”了评估价的一半。
后来的故事是,黄先生的新增房贷长期举步维艰,不良贷款的上升带来了建行更加严格的风控,但最终他还是没能发放新增房贷。
“信用”与“信誉”
说到这里,我想穿插两个关于“车”的风波。
第一个与民间借贷的信用状况有关。 前不久,一位成为债权人的同事告诉我,他最近在4S店使用奔驰汽车钥匙读取了汽车的行驶数据(该品牌的钥匙芯片具有记录行驶信息的功能)。
那位同学向我解释说,他借了一笔钱,并开走了对方的奔驰车作为某种抵押品。 但碍于情面,他始终没有去过户汽车的所有权。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对方又提出把车借回来使用。 没想到,保时捷再也找不回来了(原车主有一把备用钥匙)。 该同学非常害怕唯一用作抵押的资产会被对方变卖,或者被开回老家藏起来,于是他去查驾驶记录,看看自己最近是否有长途旅行。
信用体系有时就是这样。 一旦崩溃,就没有人再相信任何人了。 虽然是之前一个电话就可以向财付通转账几百万的同学,但他们连欠费都不需要提前打电话。
第二起事件是《快乐财经》前两期提到的钢铁贸易商陈先生拥有的宝马A6。 2010年的“鼎盛时期”,陈先生拥有4辆私人公司送给家人的汽车。 这辆宝马A6闲置在公司,用于正常业务使用。 而在目前钢贸商资金寒冷的情况下,他只保留使用权的A6却成为了他集团里的抢手货。 他的许多同事想要出去谈判交易,或者去机场接商业伙伴。 ,会向他借车是为了“面子”。 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曾经是拥有7位数以下汽车和不合格汽车的人。
有时候想想,浙闽商人追求的就是一个“威信”。 虽然资产负债表早已不好看,尽管车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别人了,但只要他还想再做点生意,他就会千方百计争取下一辆车,这样人们就可以别猜他负债累累——如果你不知道“上海N”的秘密。
《劳伦斯诅咒》
陈先生原有4辆车,车牌两辆是“上海K”,一辆“上海L”; 黄先生的汽车原车牌为“上海K”; 2012年元旦搬到永春宾馆(上海和上海的钢贸商大多来自诏安)。 虽然当时钢贸行业正处于谷底,但这座小镇最好的酒店旁边仍然停着不少豪车,而且大部分都是上海牌汽车,其中大部分是“上海J” “上海K”。
整理北京牌照收集信息可以发现,在给“上海F”、“上海G”、“上海H”段发放北京牌照时,几乎每个环节都花了一年的时间,但到了“上海J“”、“上海K”、“上海L”,每个号段只需要半年多的时间,而“上海K”用时最短,只有半年。两者的采集时间刚好涵盖2009年底到2011年底这段时间——货币发行时期、资金收紧前夕。
陈先生与黄先生的“邂逅”与过度融资有关。 最直接的就是,他们都挪用了通过主营业务申请获得的建行融资,并将其投资到了抵押贷款以外的领域:陈先生投资了房地产开发,黄先生投资了私人高利贷。
上述银行资深人士所说的“劳伦斯诅咒”正是基于这些逻辑。 这种诅咒理论起源于日本,也被称为“摩天大楼指数”。 人们认为,自我修养的货币新政往往会带来过度的投资和投机,于是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之后,过度的投资和投机就会与货币紧缩和新政调控挂钩,所以当摩天大楼封顶的时候,就是经济衰退的时候。
回顾从“上海K”到“上海N”的过程和时间点,巧合是存在的。
但事实上,车号采集的观察角度经不起推敲,它的市场和新政策有太多的影响和激励,巧合很可能只是巧合。 "Lawrence's Curse" is not a mature theoretical system, but an unconventional way of thinking provided by Japanese scholars.
However, high-leverage financing is a double-edged swor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overheating in a field often leads to risks, but it is gradually denied. The secret of "Shanghai N" was actually born in this bottom m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