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相信不少友友都经常接到打着某银行个贷部、个贷中心、信贷部名义打来的电话,给你推荐信用贷款,往往刚刚掐断一个电话,接着第二个不同号码的电话又来了,真可以说是狂轰滥炸了。
你们知道吗,这些打着某银行个贷中心招牌的营销人员,都不是银行的员工,他们都是什么人呢?
近十年来,随着资金紧缺、无正规渠道获取银行贷款的个体户、小微企业甚至个人的资金需求面急剧扩大,以及银行追逐个贷规模、利润的因素,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甚至每一天都被不少的贷款营销电话打爆,打电话者有的知道你的名字,有的知道你的姓,都是一个主题:我是某某银行个贷中心或者信贷部客户经理,现在推出年化利率多少多少的信用贷款,贷款额度最高可以达到20万、30万等等,甚至要加你微信细聊,引诱你贷款融资。
这些打电话的人,都是一些社会上专门寻找客户、为各家银行拉客户的中介公司,他们都有成规模的员工队伍,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与你签订贷款中介合同的都是某某商务公司或者贸易公司。
贷款中介电话骚扰你没商量
这些中介公司又是如何知道你的电话的?又是如何对接银行的?又是如何赚取你的钱的?他们又承担风险吗?
烦请友友们关注点赞,我一一给你们解密其中的内幕与奥秘。
一、你的个人信息隐私被出卖来源于多个渠道。
1、来源于银行渠道。假如你过去在银行贷过款或者曾经找银行贷款被拒,你一定在银行留有你的电话号码以及诉求的信息,当某一天你被中介公司定点精准营销后,你的电话号码来源于银行渠道就比较确定了。
2、来源于征信查询打印点。人民银行为方便个人或单位查询自己的征信情况,除在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设有征信查询点外,大部分是与一些商业银行或一些写字楼合作,利用其大厅设立自助设备或人工服务的柜台,为客户提供便捷式服务。
你们发现没有,在这些服务点,会有比查询人员更多的男男女女聚集在那里,这些人员都是各个中介公司派出或合作的“串串”,他们的眼睛如猎鹰一般盯着进进出出征信查询点的人,当你去打印征信的时候,这些“串串”就会蜂拥而上,给你递名片或者帮你解答征信内容,再留你的电话,加你微信,然后给你推荐银行产品,这样,你的信息只要告诉了一个“串串”,就会放大扩散到无穷无尽的中介公司去了,因为,他们也是“信息共享”,如做成一单业务,再分成。
3、来源于房地产销售公司或二手房中介公司。当你在房地产销售公司或者二手房中介公司咨询新房/二手房交易时候,难免不会留下联系电话,这些信息也有可能成为贷款中介公司的获取渠道。
4、来源于通信行业。无论移动、电信、联通,你手机号码只有他们能够掌握了,会不会泄露个人电话信息,这也说不清楚。
5、来源于你身边的朋友。你暂时资金紧,需要周转,一些身边的朋友知道后,一个传一个,有意无意会透露给一些中介“串串”,你的隐私也就飞出去了。
出卖客户信息虽然是违法,但总有人铤而走险,因为,利益驱动。
网络截图
据公开信息,2019年,本溪银行员工李某利用职务便利,与外部人员勾结,伪造多人办理业务的事实,查询公民个人征信报告,出售915份个人征信报告,并以每份300元至35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非法获利23.23万元被追刑责。
据媒体报道,台州市中院二审审理查明:2013年至2016年9月27日,中国电信公司一家全资子公司员工陈某从数据库获取区分不同行业、地区的手机号码信息提供给其胞兄,其胞兄以人民币0.01元/条至0.2元/条不等的价格在网络上出售,获利金额累计达人民币2000余万元,涉及公民个人信息2亿余条,该案相关当事人均被追刑责。
二、中介公司契合了银行个贷经营扩规模的需求,为银行获客提供了“渠道商”作用,甚至与银行基层个贷客户经理或个贷中心负责人“里应外合”,利用银行与终端客户信息不对称的缺陷,赚取你的钱没有商量。
2014年起,银行经历了一场民营小微企业或中型企业资金链断裂潮,银行逾期贷款、不良贷款集中爆发阶段,许多银行从总行开始“断贷、压贷、抽贷”等釜底抽薪做法甚嚣尘上,非常多的企业在“失血”最痛苦的时候,再面临银行特别是一些小银行的“抽血”酷刑,死的多,活的少。
同时,银行也因为不良贷款损失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转变营销对象,对公业务,基本做国企央企,民企一般都是规模很大的才可以考虑介入,但银行要赚钱,只有放贷才是立竿见影的利润主渠道,于是,以房抵贷、商铺贷或者有公积金、有一手房按揭的客户做的信用贷就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线上审批出现后,“秒批秒贷”客观上讲,解决了不少资金急需者的困难。
有的银行营业收入的半壁河山就是个贷客户贡献的。
要做大个贷规模,单靠银行寥寥无几的个贷客户经理去拓展市场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嗅觉灵敏的一些商人快速的成立了专门为银行获客提供信息的公司,也有不少银行从业人员辞职专职做这类公司。
高峰时期,这些中介公司往往几十家对一家银行的支行,要成功批贷,必然要符合银行的审批标准,银行专业人员培训这些中介公司就顺理成章了。
这些中介公司人员掌握了银行审批“密码”,为了利润最大化,自然就会对需求客户“包装”,哪怕你征信有些问题,哪怕你小公司流水不足等等,都有专门的人员为你“量身定做”,一句话,丑小妹打扮成漂亮的大姑娘,对于贷款需求者来说,自然是感恩不尽了,哪怕银行正常利率基础上,中介公司再收你贷款金额的2%或3%甚至6%以上,急需用钱的人,也只得掏腰包了。
假如一家中介公司平均每一天做50个客户,每一个客户平均贷款20万,平均收取“服务费”为贷款金额的2%,那么,收取服务费至少就是20万/天,那么,一个月简简单单也是四五百万以上的收入了。
中介公司除了做“无风险”的中介服务外,也会做“自营业务”,如小微企业在银行贷款到期后没有能力归还,必然要申请银行“续贷”,而银行同意续贷的前提,除上一年贷款条件不能弱化外,还必须“实还实贷”,也就是说“先还进来,再贷出去”,于是,中介公司机会来了。
中介公司在这家小微企业已经获取银行续贷授信批复后,先拿一笔钱借给你还银行,然后,银行等额贷款出来后,立刻扣还这笔借款,这类业务,市场上通称“过桥资金”。
假如说500万过桥资金,中介公司收每一天0.2%,银行最终放款下来到中介公司收回这笔过桥资金耗时5天,那么,中介公司收取的过桥资金利息就是5万元。
中介公司要想多赚钱,一定希望过桥资金期限更长一些,假如银行各种手续做完,耗时不是5天,而是10天才放款呢?那么,这笔过桥资金中介公司赚的钱就不是5万,而是10万了。短短10天赚10万,还仅仅就是一笔业务,如果多几笔呢?
要让银行多滞留几天放款,必然要银行有理由才行,这,就为银行“权利寻租者”留下来想象空间。
同样,中介公司做个贷推荐、包装,收你几个点的服务费,自然需要银行个贷客户经理甚至个贷部门领导以上人员“支持”才行哟,要支持,中介公司不可能吃“独食”吧?这些,不说你都懂了。
如果说中介公司为你贷款“美化包装”费时费力,收取你中介费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中介公司利用银行宣传不到位,客户获知信息不对称赚取客户的钱就不容忍了。
比如,银行或者银行成立的全资消费贷款中心推出的互联网线上审批贷款产品,根本就不需要中介公司提供中介,是完全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线上快捷审批个贷产品。
但由于银行宣传肤浅、市场知道者不多,这些信息不对称漏洞变成了中介公司甚至与银行个贷客户经理“里应外合”赚钱的机会。
比如,某银行推出的“信秒贷”,某银行推出的“闪电贷”,某银行推出的“惠民贷”等等,都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线上产品,客户仅需扫码这些产品的二维码,自己则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贷款,银行自动化系统通过大数据对客户进行审批,几分钟就出审批结论,几分钟贷款就到你卡上了。
中介公司利用你不知道这些贷款产品信息,叫你到中介公司办公地点签订中介合同后,拿着你的手机扫二维码,再拿着你的手机对你人脸识别等等现场操作后,贷款就到你账户了,这个时候,你就要按合同契约付佣金,否则,你走不出中介公司办公室的。
一些银行领导已经发现“个贷部门”潜规则问题,不允许接纳中介公司提供的客户,清除那些中介公司,甚至对于银行个贷客户经理以及个贷部门负责人“不信任”、“不任用”,但大多数银行个贷部门还是香饽饽。
难怪,一些尝到甜头的银行个贷客户经理不愿意转岗了。
资金中介公司除自有资金做过桥贷款业务有风险以外,所有做银行个贷中介业务完全就是零风险,所以,这些公司市场火爆。
不少电台媒体天天还在为这些公司的业务广而告之呢。
资金需求客户需要贷款,直接面对银行才是正确的选择,但如果不打掉银行从业人员的“内外勾结”链条,如果不取缔这些多如牛毛的中介公司,客户就不能真正与银行面对面,就一定会继续被中介公司绑架,就一定会付出更大的资金成本。
银行个贷部门的年轻客户经理开豪车住豪宅,光靠银行那点收入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清理抓贪腐,银行个贷客户经理、个贷部门负责人、银行支行个贷分管行长可以作为重中之重来关注。
钱找钱才找得到钱,你看那些个贷业务的中介公司老板,哪个不是腰缠万贯的暴发户,这些都是蘸着人血馒头享受人生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