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积金贷款《 》上海公积金信用贷款《》
年底,买房、购车、装修、置办年货、旅游等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让很多市民捉襟见肘,此时不妨考虑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去年以来,企业贷款增长疲弱,经济下行期的“口红效应”,使得个人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网络消费贷款,成为各方角逐的焦点,不仅有电商平台、P2P平台先后推出产品,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找到了新的业务热点,纷纷推出特色消费贷款,凭公积金缴费记录、工资代发记录、社保卡等即可申请个人消费贷款,可用于装修、购车、旅游等消费,部分银行更是推出互联网贷款产品,省去了“抵押物”、“信用资质”等麻烦的审批手续,让更多消费者受益。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要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发展消费。虽然消费金融在稳增长中被寄予厚望,但是国内消费金融业务略有滞后。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消费在全国银行业的规模中只占15%,除却住房按揭贷款后的消费金融仅占3%,而国外成熟市场消费占比一般在30%左右。
央行公布数据也显示,2012年消费性贷款规模达115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142万亿元,2014年171万亿元,消费贷款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消费金融是一种蓝海,也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因素,其虽然表面为消费,但实则为增加了消费金融产品的供给。在美国,消费占GDP的80%,而这一占比在仅约为50%,可见其上升潜力巨大。”
消费型金融应该是金融未来的一个风口。艾瑞咨询预估,2014-2019年消费规模将维持19.5%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9年将达到37.4万亿。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未来监管放开在线征信授权、开卡、接受跨行结算卡、打通第三方机构结算账户等,银行将衍生出更多创新获客模式,零售产品将实现全市场无障碍、全渠道推广,消费市场将非常广阔。
三足鼎立 多方掘金消费
国家层面释放出了巨大的积极信号与政策红利,巨大的盈利空间和发展前景,使消费金融成为众多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高调进入。电商平台在消费方面推出类似的信用贷款产品,分流了部分原本属于银行的客户群体,“京东白条”、“花呗”、“微粒贷”、“任性付”等各类消费产品层出不穷。据公开数据,蚂蚁“花呗”上线20天用户数即突破1000万;京东“白条”2015年6月交易额同比增6倍。
在商业银行和电商巨头争夺正酣之际,消费金融公司也大举进入消费市场。2015年11月20日,第11家获批的“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在广州正式揭牌成立,去年以来已经成立了5家消费金融公司。而首批4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的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则将业务重点锁定个人消费领域的分期或信用贷款。
目前,消费市场银行、电商和消费金融公司“三足鼎立”,一些P2P公司也在借不同的金融产品分羹消费资源。例如拍拍贷的“网购达人标”,为有信用的网购用户提供专属的小额。人人贷的“工薪贷”是专门为工薪族打造的小额产品。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和电商、互联网平台的消费相比,银行更注重风险防控,对客户的授信门槛可能会高于互联网、P2P等公司,但非银行系的消费金融低门槛,往往也意味着借贷利率相对较高。电商等机构则认为,自己胜算的把握在于大数据及更好的客户体验。
无论如何,市场的一致看法是,2016年将是消费金融爆发元年。“现在消费的市场很大,消费金融就像站在了风口上,市场跟着做大。”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将比肩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