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融资租赁车抵贷(融资租赁车辆抵押登记)?

知识问答 (301) 2024-02-24 10:05:41

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 严薇

7月14日,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打探到,长安汽车旗下的分时租赁项目“长安出行”已于近日正式在重庆上线,并开放了会员注册,今年内将在重庆地区投放近1000台新逸动EV分时租赁汽车。

至此,重庆已有力帆盼达用车、重庆交运智道出行、环球车享EVCARD、众泰众行用车、长安出行等5家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运营商,加上即行Car2go,重庆分时租车市场可谓风云暗涌。

事实上,分时租车业务的日子并没有表面上那么风光,重庆本土的分时租赁运营商尚无一家盈利,布局早的盼达、Car2go也仍在“赔本赚吆喝”。

热情:汽车整车厂纷纷杀入共享汽车

即行Car2go、盼达先后布局,重庆交运智道出行、众泰众行用车紧随其后,环球车享EVCARD也不甘示弱,于2017年6月15日落户重庆,除了荣威E50、奇瑞EQ等,连宝马i3、沃尔沃也加入阵营。在重庆,汽车分时租赁,也就是共享汽车市场好不热闹。

近日,连一向在电动车分时租赁上比较谨慎的长安汽车也坐不住了,宣布旗下分时租赁项目“长安出行”正式在重庆上线。目前,“长安出行”已开放了会员注册,九龙坡区、巴南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北碚区等均已布局站点。按其计划,今年,长安汽车将在重庆地区投放1000台新逸动EV分时租赁汽车。其中,逸动EV160 25元/小时,149元/天;逸动EV200 29元/小时,179元/天。

据交通运输部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分时租赁企业40余家,车辆总数超过4万辆。在众多涉水分时租赁的运营商中,95%以上为新能源车辆。其中77%的分时租赁车辆出自整车厂背景的分时租赁企业。

尴尬:大多车商仍在“赔本赚吆喝”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众多车商的“前仆后继”,日子却并非那么风光。

最早的分时租车大都从先驱玩成了先烈。2000年的Zipcar和后来的RelayRides,前者是自有车辆,后者是P2P,最终却都因竞争激烈和运营成本过高而“牺牲”。

今年初,曾被资本青睐、3年获得至少2000万美元融资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友友用车”发布公告,宣布停止运营,直接原因是“之前签署的投资款项未如期到位”,并决定退回所有用户账户的存款。这无疑给汽车分时租赁市场破了一盆冷水。

若想盈利,EVCARD要保证每辆车每日产生超过120元的收入,但目前其全市日均单车收入仅为51.41元,距120元的盈亏平衡点还有不小差距。

再来看看最早在重庆布局的车商们,表现似乎也很差强人意。Car2go公关部人士表示,在重庆区域,Car2go已有超过13万注册会员。戴姆勒公司提供的数据,其重庆项目在2017年2月底前的营业收入尚不到1200万元,而其付出的车辆购置成本则在7800万元。

主攻新能源汽车的盼达用车目前已有7000台力帆纯电动汽车投入分时租赁运营,注册用户达到百万,工作日单车运营时间为8小时,周末、节假日可达12小时,可是依然没了逃出“亏损”的魔咒。

据《重庆力帆控股公司跟踪评级报告》显示,尽管营收增速大幅提高,但依然“入不敷出”。2016年,盼达用车实现营业收入584.68万元,亏损3828.31万元。2017年1-3月,盼达用车实现营业收入919.41万元,亏损2095.33万元。目前,盼达用车在全国运营的城市中,仅杭州的单日单车平均营收达到了173元,超过了盈亏平衡点,实现了盈利。

探因

运营成本高企,一个地区投8000辆车才能盈利?

事实上,分时租赁汽车并非众人的“唐僧肉”。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车辆折旧、停车与调度成本、人工、软硬件、营销等高昂的采购成本与运营成本,让分时租车成为一个重资产重运营的项目,一般的创业型企业很难玩得转。

以即行Car2go为例,其在重庆投放车辆为smart for two,市场售价大约在13万元。其平均油耗约0.4元/每公里,根据其提供的22万次,每次20公里测算,其燃油成本就达到170万元。车险成本按团购价1800元,按投放600辆计算,一年保险成本约108万元。还要算上路桥费、停车费、运营人员的人工费等。

而盼达用车,尽管采用力帆330EV,价格约5万元,但这不包括换电、充电等成本。按照业内平均水平——每千瓦特电池成本为2000元计算,仅电池一项,每台EV330就要花费2万元以上。而作为运营车辆,盼达公司至少要准备近一倍的电池以方便用户更换。换言之,盼达每台车的实际采购成本大约为8万元。

业内人士测算,以一般新能源汽车补贴完后的平均价为9万元算,如果要在3年收回成本,每月单车成本在2800元左右,加上充电费、停车费,按一天3次的出租频率,一小时收入需60元才能保持盈亏平衡。

另据相关统计调查发现,在某一区域只有投入 8000 台车时,企业才会盈利。显然,初期投放仅200台车的众泰众行用车、年内计划投放车辆达1000台的“长安出行”、环球车享EVCARD等均远远达不到上述规模。

前景

共享汽车市场看上去有点“虚胖”

看似一片光明的分时租赁市场空间,也恐怕有些“虚胖”。

根据公安部数据显示,中国私家车2016年保有量近2亿台,但机动车驾照持有人数高达3.5亿人,有1亿多人的“有本无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十年后中国驾照持有人会达到10亿人,而中国眼下的道路和相关基础设施对汽车保有的最大容量仅为3亿辆,“有本无车”一族将达到7亿。

而罗兰贝格的分析也称,国内潜在出行需求为28亿次/天,其中排除步行和公共交通后,对于用车行为潜在可替换需求约为10.3亿次(包含长短租、约租车和私人驾车),预估市场规模在6.4万亿~6.5万亿之间。假如分时租赁在这其中占据2%~5%的市场,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00亿左右。

有调查显示,重庆在未来2~3年内,分时租赁市场将达到500万辆以上,从移动用户数和持有驾照的人数,预测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元。

但仔细分析,所谓的“有本无车族”中,还包括与家人共享车辆,或经济收入过低而无力购车的群体。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陆盛赟也公开表示,目前来看,分时租赁的盈利模式仍不清晰,但未能真正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资本

不差钱?其实投资者对共享汽车很谨慎

资本的嗅觉总是偏爱新鲜的事物。然而,和一时间“五彩纷呈”,经营得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相比,分时租赁汽车却鲜有资本问津。

PonyCar此前宣布获得了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TOGO在4月5日宣布获得4000万元的A+轮融资; 海航集团旗下的小二租车2月中旬宣布完成千万级别的A轮融资。

对此,独立汽车咨询顾问张翔认为,目前,大多数运营商的投放量尚未形成较大规模,逾1000台的也仅有3~4家企业。

根据“腾讯创业”3月统计的37家汽车分时租赁企业信息,大部分企业没有披露融资信息,披露了的仅2家完成B轮,且多数企业背后站着的主要是产业资本。相比共享单车动辄超10亿美元的估值,约20位投资方站台的局面,入局分时租赁汽车的资本稍显谨慎。

多位投资机构人士的想法也印证了上述现状。熊猫资本投资经理丁一丁也表示: “汽车分时租赁门槛较高,运营成本高,资金回笼周期长,并非所有VC愿意投资。” 祥峰投资合伙人赵楠认为:“共享单车扫除国内战场形成寡头至少需要10亿美元,汽车分时租赁是N倍杠杆,很难是一家初创汽车分时租赁一点一点玩起来的,这种路径切入模式难以成功。”

记者观察

费力不讨好,共享汽车运营商在下怎样一盘棋?

“吃力不讨好”、“赔本赚吆喝”的分时租赁汽车,众商家又是看上它哪一点,才会“蜂拥而至”?

究其原因,或仍在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约为7.8万辆,2016年陡增至51.7万辆,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并不理想。目前国内分时租赁运营商大多为汽车厂商。其如意算盘是以租代售模式。同时,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无疑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发展扫除障碍。此外,新能源汽车的里程有限,和分时租赁、短租使用场景更为契合。

另外,不仅是汽车租赁,与之关联的汽车上下游市场也蕴含巨大商机。国内知名汽车评论员张志勇表示,从租车到保养,再到二手车交易将形成产业链,甚至延伸到增值产业,如车身广告、大数据变现等,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盈利的另一座金矿。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