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农发行江苏省分行累计支持全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项目28个、金额78亿元,贷款余额占全国农发行系统同类贷款的三分之一,累计支持流转农地56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86万亩,农户亩均增收近2000元。
农发行江苏省分行行长徐浩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江苏省分行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参与江苏乡村振兴,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成为全国农发行系统最早试点、最先投放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省级分行,得到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江苏省地方党委、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充分认可。
记者了解到,农发行江苏省分行把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五位一体”、“三产融合”作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主动对接地方,积极优化产品服务,不断创新支持模式。
3月5日,农发行江苏省分行接到江苏省财政厅、金融办、经信委、人行南京分行和江苏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联合发出的文件,该分行的“五位一体精准扶贫项目”获得了七部门首次评选的“江苏省金融创新奖”,也是10个获选项目中唯一一个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的。
◆ “沛县模式”支持新型农业主体
袁东升是江苏沛县张庄镇郭庄村的小康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六年来,他先后流转了4000多亩土地,不仅创建了小康家庭农场,还成立了鼎丰合作社、江苏东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基地。“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感谢农发行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让我能贷到200万元,助我创业成功。”袁东升告诉记者。
袁东升的成功得益于江苏省分行与沛县县委县政府的密切合作,通过“政府主导、公司运作、集中流转、配套服务”的方式,该分行支持沛县政府支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性金融通道——沛县汉润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有限公司,合力推出“润农金”金融服务产品,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方式,解决土地流转经营者“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农户、经营主体、政府“三满意”的目标。
自2015年向汉润公司投放首笔贷款以来,农发行至今累计发放中长期贷款1.5亿元和流动资金贷款2.5亿元,支持351户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每户节约资金成本约3万元,近2万农民直接受益,人均增收达7000元。“沛县模式”获得江苏省“农村综合改革优秀奖”,江苏省银行业“创新服务”十件有影响大事之首。
目前,“沛县模式”在江苏全面开花结果,在宿迁市、淮安市、苏州市等地进行推广试点,累放贷款3.8亿元。全省56个县(区)已经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覆盖面超过65%,土地流转面积近4000万亩,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78%。同时,该模式也得到农发行总行的支持和肯定,正在全系统总结推广。
◆ “泰州模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江苏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坐落于泰州市,“一水护田将绿绕”正是这里的高标准农田的写照。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何明告诉记者,他们在土地整治中充分融入生态理念,不仅解决了污染物排放、稻田径流排水以及病虫害等问题,还收获了“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至4等。由于种植的稻米无污染无公害,品质优良,每亩收益更是比传统稻田增加400%。由于看好绿色农田的生态效益,农业项目纷纷入驻。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站在田间小道上,顺着土质的田埂望去,一渠碧水蓄于田埂和稻田之间。何明介绍,生态沟渠只占到园区总面积的5%左右,施工成本并不高。做到生态整治的关键,是要在项目建设前期,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糅合工程、技术、生物等多种措施,做好科学合理规划。
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江苏省分行统筹运用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政策性贷款、政府涉农补贴资金,统筹集中支持泰州市整市推进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该分行精准对接政府建设规划,充分调动各投建主体积极性,整区域集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解决农地整合投入大、周期长、财政支持分散等问题,成功打出一套“债、贷、投”组合拳。近几年来,江苏省分行已投放两批5亿元基金、三批10.5亿元贷款,将原需20年才能完成204.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缩短至5年。
“泰州模式”整体推进,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对此做出批示予以肯定,并在泰州召开的全国春耕生产现场会上进行了重点推介。耕地短缺、土壤面源污染、耕地保护监管不力等难题,正被一一破解。目前南通2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亿元贷款正在审批实施。
◆ “五位一体”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日前,记者来到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吴江村,两个自然村192户农户从2017年11月开始拆迁,短短两个月时间已经基本拆迁完毕。于伟村长对记者说,村里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基本不回来,劳动力减少了,耕地高低不平、河流阻隔,农业机械不能进来作业,造成居住环境越来越差、耕地抛荒严重,贫困家庭逐年增加,大伙都盼望早点拆迁。
去年来,农发行江苏省分行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主动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信贷业务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探索出“迁村腾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土地置换、扶贫帮困”的“五位一体”扶贫模式。这样,既实现精准扶贫,又将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信贷业务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力的良好格局。
徐溜镇政府李一朴副镇长告诉记者,在农发行的支持下实施精准扶贫,村民们都搬迁到安置房内集中居住,多余房屋对外出租,宅基地连同原来的耕地一起整治,通过出租房屋和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收入。65岁的村民林太石高兴地说,过去承包的7亩农田分成五块,三个儿子在外工作,自己年老根本无法再去耕种,现在土地流转了,自己也放下负担,儿子都在外买了房子和车子。
记者从农发行江苏省分行获悉,全省已列入项目库拟支持项目13个,资金需求80.7亿元,通过迁村腾地、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流转农村土地近14.3万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4.5万亩,可建成连片高标准农田26.9万亩,新增农用地1.46万亩,搬迁农村居民点面积1.22万亩,从根本上改善7800户低收入农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直接带动7.45万名省定贫困人口脱贫。目前,该分行已审批项目4个,投放贷款12.5亿元,走出了一条适合江苏省分行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业务发展的新路子。
◆ “三产融合”模式打造农业全产业全价值链
如东县苴镇粮食储备库曹海东主任告诉记者,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当前农产品消费上出现了结构性转移,对农产品的多样化、精细化和标准化要求更高。为此,他们在农发行的支持下,牵头组建了苏洋稻米专业合作社和如东临海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近8000亩农田,加大优质稻米开发力度,建成优质品种统一布局、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产业基地,成立了南通凌洋米业有限公司,推出了“海槐“有机品牌大米。
江苏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管委会何明副主任介绍,“我们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形成了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的模式,构建了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转变为消费品的全产业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以水蜜桃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占无锡惠山区阳山镇农业的比重达98%,桃农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已形成从生产、贮运、加工到流通的产业链条。不满足于单一的卖桃,阳山水蜜桃公司在农发行的支持下,不但先后研发出水蜜桃汁、水蜜桃果酒,更向旅游度假、文化养生、农村体验全面升级,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和民宿,有本地农民改造农房建设,也有城市资本下乡投资,每到周末,阳山镇的民宿和农家乐都能吸引大批来自无锡及周边地区的城市游客。
近年来,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主动与省农委对接,共同推动江苏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包括高标准良种繁育、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基地建设,以及生态旅游基地建设等内容。目前全省已审批同类项目8个,贷款需求21.5亿元。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作者|谈建平 马尽悦
本期执行主编|张艺良 编辑制作|魏再晨